笃行担当医者救死扶伤的使命——庆阳市直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王宏伟
王宏伟,1963年3月出生,甘肃平凉人,中共党员,1984年8月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同年分配到原庆阳地区人民医院工作,先后在骨科、普外、胸心外科等科室从事外科临床业务,2001年—2009年先后担任普外、胸心外科主任,现任庆阳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主任医师,心胸外科专家。在国家、省级医学杂志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医学科研项目7项。2004年作为第十五批援马达加斯加医疗队队员,执行国家援外任务,期间担任首都点分队长,2006年11月被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授予“骑士勋章”。荣获2018年全国第二届“白求恩式好医生”、甘肃省首届医师节优秀医生、庆阳市首届领军人才、市直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敬佑生命 呵护健康 身体力行
从医之初,他那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劲头总是无形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志。80年代,那时老百姓的生活还十分困苦,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患者疾病常常拖到实在不能拖了、很危重了才到医院就医,外科患者有一个明显的就诊现象——平诊少而急诊多,尤其是夜晚,曾经有一个晚班收治10个急诊患者的纪录。那时的外科,医务人员少而患者相对多,外科工作人员辛苦、忙碌、压力大全院皆知,患者入院时常常都是“放命的”紧急状态,工作连轴转、急诊手术、紧急抢救是常态,正常人的规律作息时间对于一个外科医生来说就是一种奢望,只要科室有急诊,只要接到手术通知,无论寒冬炎夏、无论夜半深睡还是节庆阖家欢聚,他拿起衣服、搁下饭碗、骑上自行车就火速赶往医院。
从校园医学生到临床岗位住院医、成长为科室技术骨干及中坚力量,没有10—15年历练难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尽管汗水与艰辛伴行,但每一步他都乐观坚定,当中有医者誓言的坚守,有理想信念的追求,有勤学苦练的坚持。当责任化为潜意识,爱也从中显现。一次手术完毕他刚回到科室歇息,一个年轻妈妈怀抱孩子直往楼道里冲,边跑边喊“我娃被开水烫了,大夫快救救她”,王宏伟闻声毫不犹豫冲地冲在前面,得知小患者头面部烧伤、呼吸道烧伤、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呼吸道阻塞、随时有生命危险时,他果断实施气道环甲膜穿刺术,畅通呼吸道,并且成功抢救了小患者。这在科室当时就传为佳话。
知行合一 言传身教 甘于奉献
士志于道,道始于勤。2001年王宏伟开始担任临床科室科主任,作为中层管理干部,他深知“打铁需先自身硬”的道理,责任在肩,不辱使命。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党员的原则底线始终贯穿在实际行动中,以厚德尚学、低调内敛、甘于奉献的个人情怀和精神风貌感召团队、带领团队一路前行。在他的带动和激励下,科室人员术有专攻,业有所长,专业蓬勃,人气高涨,科室开始高效率运转,科室的凝聚力、干事创业的氛围被激活。每当遇到危重患者入院或重大抢救,科室人员都能自觉留下来加入抢救,直至患者平稳,大家这种潜意识里的自觉在科室内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一种习惯,默契的协作和彼此成就的团队精神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潜能,科室的目标任务年年领先。在他的影响下,普外科一时成为庆阳业界业务一流、技术领先的响当当的科室。一个管理者,其所言所行就是大家的风向标、指挥棒,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知行合一、言传身教的管理理念对以后普外科和心胸外科的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当他满怀信心带领普外科团队干劲正足时,2004年12月被医院外派赴马达加斯加执行国家援外任务。当时,他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便是英语,工作之余他告诫自己,一定不能辜负单位嘱托、国家期望,他刻苦自学英语口语,查字典、请教老师、学习医学英语词汇,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攻克了语言关。“会通”才能“适变”。援外期间,他求同存异,在当地设备条件简陋缺乏、医护人员业务知识欠缺的情况下,他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手把手指导培训,作为一个专科医生,到了马达加斯加就要逼自己成为全科医生,内、外、妇、儿的患者都相信中国医生,都愿意让中国医生给自己诊治。最难忘的是接诊该国一位60岁的老太太,巨脾症患者,据老太太讲,她的病情在马国医院转了一圈都没有一位当地医生肯收治,王宏伟看到患者瘦弱的身影、小山一样隆起的腹部、企求的眼神,他答应尽全力为患者手术治疗,在一位骨科医生协作下,经过一番努力,成功将巨脾切除,患者体重由术前的45公斤到术后的31公斤,切除掉的脾脏重量达14公斤左右。在无血源输血、腹腔重度粘连、术中两度出现生命危急情况下,他鼓励助手、仔细沉稳的成功完成了手术,患者顽强的生命力让他感慨不已,同时也是给他最好的回报和最高奖赏。
英雄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百炼成钢。两年的援外工作,更加锤炼了他求真务实、勇挑重担的品质,他出色的工作业绩,仁心仁术、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的人格魅力,给援外团队和马达加斯加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忆那段援外的经历,王宏伟说道,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作为中国医生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面对痛苦无助的马国病患以及马国老百姓对健康的渴求,驱使着他不惧艰辛、不计得失,克服了生活与工作的种种困难。
回国以后担任胸心外科主任期间,他带领大家相继开展了中上段(颈胸段)食道癌切除术,贲门癌切除结肠代胃术,肺叶及全肺切除术,胸内肿瘤、纵隔肿瘤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通过改进与改良中上段(颈胸段)食道癌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术式,大大减少了中上段食道癌术后的并发症(术后食道漏、食道狭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当时胸心外科先天性心脏病小儿患者较多,每当查房时,为了减少小儿患者恐惧“白大褂”而哭闹,他总是笑着逗趣和小儿患者打招呼“拉关系”,冬季查房,为第一个患者听诊前,他都会用双手捂热冰冷的听诊器头部(胸件),再给患者听诊,以减少患者因听诊器冰凉造成的惊悚不适,这一小小举动,科室人员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言说,责任之外的善行,最令人动容。王宏伟就是这样一位严以律己、淡泊名利、不计小我、低调谦逊的优秀共产党员。那些年,市人民医院外科的发展比拼,见证了他一路的不懈追求和平凡坚守。
崇尚科学 重视管理 甘为人梯
他总是说,“医生都是感性的,他必须感情细腻,才能体会到生老病死,才能体会到很多病人的痛苦。同时,医生也必须是理性的,这样,当面对疾病,他才能冷静和果断”。走上医院领导岗位的王宏伟立足新起点,有了新使命。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医院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医院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作为医院领导层成员,学习掌握并合理应用现代医院管理、促进医院平稳健康发展是他应尽的责任和使命,他必须迎接新挑战,承担新使命,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
医疗质量和质控管理在院级管理中是“重头”,尽管这一管理职能由医务科、质控科具体实施,但执行过程中需要各方关系的协调、院领导班子成员的参与、科主任护士长的配合。在他分管期间,他从医院全局出发,建立、修订、完善多项医疗工作制度和质量考核指标,连续发起组织一年一度的医务人员岗位技能比武练兵、组织全院全员心肺复苏抢救基本操作普及,要求人人上手练习,达到个个熟练过关,在全院上下掀起学理论、比技术、钻业务、强本领的热潮,使医疗纠纷逐年下降,医疗质量有效提升。努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等医院综合效能的提高,真正让院长职能、行政管理发挥服务支撑作用,使医院更多的适应社会、适应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适应市场竞争,进一步提升医院品牌和信誉。
人、财、物、设备的合理配置,是医院高效运营的保证,心之所至,行之所往,医院先后增设、扩展了产科、儿科、心内科二病区,有效缓解了加塞拥堵、一床难求的住院难题,同时提议重点扶持社会需求大、群众呼声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好的新技术的临床投入应用,极力化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急诊危重患者设置绿色通道,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提升老百姓看病就医的获得感。
在做好医院管理的同时,他不忘青年人才与中层干部的培养成长,医院战略管理系列培训中,他以“如何当好科主任”为主题,从科主任的技能——“术”到科主任的修为——“道”入手,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经验与教训,至情至理,循循善诱,倾心相授,在中青年医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当年新入职的青年医生甚至把他的课件作为社会与人生、职业与信仰的信条加以收藏保存。他常常深入临床开展教学查房、组织多学科联合查房,通过教学查房引导中青年医生敬畏生命、关爱患者,鼓励他们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勇于探索,尽快成为医院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他的指导、培育和影响下,一个个一批批外科青年才俊如雨后春笋,露尖拔节,施展本领。
每一名党员都有一颗信仰的种子。加入中国共产党23年来,他始终坚守共产党员最坚实的底色,立足本职中把信仰共产主义与工作实践、个人思想改造结合起来,在红色经典中、在党的教育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力量。心,植根于祖国沃土,情,系付于医学事业,默默守初心,担使命,以党员本色真抓实干,为民解困,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增强本领,在服务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干净、担当。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