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立并举破冰前行 三医联动赋能发展 ——庆阳市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新高地
庆阳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重要论述,紧扣“健康中国”战略部署,以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牵引,在全省破冰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体制机制重构、服务模式革新、数字技术赋能三维发力,县域内住院量占比从82%提升至88.86%、基层就诊比例从43.63%提升至58.2%。
破立并举强体系,构建医共体建设“新格局”
制度破冰构建“顶配架构”。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市级成立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出台《深化医改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若干措施》等一揽子政策。县级创新设置“双主任制”医共体管委会,整合卫健、医保等8部门资源,形成“党委统揽、政府主责、部门协同”工作格局。推行总医院“一办六中心”(党政办公室、运行管理中心、健康促进中心、中医药服务中心、信息化服务中心、医保监管中心、财务审计中心)管理模式,在保持法人资格、人员身份“四不变”前提下,实现行政、财务、人事等“七统一”(统一行政、财务、人事、业务、药品耗材、绩效考核、信息化管理)集约管理。
机制创新激活“一池春水”。建立“三考三挂钩”评估体系,将服务质效、精细管理、发展潜能纳入评估内容,结果与财政补助、医保支付、院长年薪直接挂钩。推行“编制周转池”制度,创新“基本编制+控制数”管理模式,2024年一次性下达编制控制数243名,破解基层医疗机构“有编难补“困局。医共体内编制资源统筹使用,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人员合理流动。落实医共体内部薪酬分配自主权,推行管理岗位“年薪制”、全员“工分制”模式,收支结余在提取基金(购买医疗责任保险、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事业发展基金等)后,重点用于临床一线、关键岗位、基层等医务人员绩效奖励。
智慧治理打造“数字中枢”。依托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列支1.2亿元建设医共体智能管理平台,集成医疗协同、医保监管等六大功能模块。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5G远程医疗网络,实现21家二级医院、142家基层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25万例。
三医联动破瓶颈,激活医共体发展“强引擎”
医保支付改革“破冰试水”。按照“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总体思路,计划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在扣除大病保险基金、风险调剂金和普通门诊统筹金后)不少于95%的部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统一打包交由医共体牵头医院管理使用,实行年初预付、按月结算、年终清算,超支与医保共同承担,结余留用资金纳人医共体医疗服务性收入,分配与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挂钩,促进医疗机构由被动监管向主动控费转变。目前,西峰区、庆城县、正宁县等3个县区已完成医共体预算总额核定及医保结算系统配置,具备医共体结算和资金拨付能力。
医疗服务能力“破茧成蝶”。开展驻点式帮扶和专家医疗队巡回指导,总医院累计选派769名骨干医师到基层坐诊查房,开展现场教学和技能培训5159人次,支持基层建设特色科室,拓展新技术、新业务35项,完成双向转诊8650人。建立县乡村三级慢性病管理体系,在总医院成立13个健康管理中心、9个中医“治未病”中心,在基层设立130个慢性病联合门诊,将县级医院专科医生纳入家庭医生团队,引导家庭医生“治未病”、“管慢病”。
药品供应保障“破壁攻坚”。建立“五统一”(药品耗材统一采购、配送和监管,统一用药目录,自由流动处方)药品管理模式,实现县域内药品目录、采购配送、价格管控“三统一”。创新“中心药房+智慧云仓”配送体系,药品配送时效提升60%,短缺药品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占比达6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28%。
智慧赋能优服务,绘就医防融合“全景图”
资源整合构筑“三级网络”。建成五大区域医疗中心,五大救治中心。创新“乡检县诊”服务模式,基层检查准确率达98.6%,县域内转诊率下降15个百分点。构建“云上医院”服务体系,开展远程教学、远程质控等八大应用,累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2.3万人次。
数字转型重塑“服务生态”。开发“健康庆阳”智慧服务平台,集成预约挂号、慢病管理等12项功能,注册用户突破80万。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26万份,实现诊疗数据实时更新、动态监测。创新AI辅助诊断系统,CT影像诊断准确率达97.3%,基层误诊率下降42%。
医防融合织密“健康网络”。组建“1+1+1+N”家庭医生团队,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5大慢病管理体系。创新“三色预警”管理模式,高危人群规范管理率达95%。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建成标准化中医馆126个,推广适宜技术26项,中医药服务占比提升至35%。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活动,培养基层骨干1200余名,群众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8.6%。
庆阳市通过系统性、集成式改革,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四化转型”:管理体制从“九龙治水”转向“一盘棋”,资源配置从“粗放使用”转向“精准供给”,服务供给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治理方式从“传统经验”转向“数字智能”,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