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贫沐春风
--庆阳市“十二五”卫生计生健康扶贫工作综述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二五”期间,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健康扶贫工作,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把促进群众健康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人均卫生计生费用由2010年的992.1元增加到2015年的2358元,增长137.68%。贫困县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3.76张、执业(助理)医师1.42人、注册护士2.09人,分别增长33.33%、47.92%、51.45%。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2.5岁提高到2015年的73.8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由2010年的9.66‰、33.52/10万下降到了2015年的4.38‰、3.43/10万,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十二五”期间,全市争取实施基层各类卫生计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63个,建筑面积41.74万平方米,总投资9.49亿元。整体搬迁市级医院3个、县级医院6个,新建、扩建急救、监督、疾控、妇幼等医疗卫生单位31个,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30个、计生服务站所96个,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608个,实际完成投资9.05亿元,基层卫生网络不断健全,基础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基本达到医疗机构建设“县级规模化、乡镇规范化、村级标准化”。
--新农合保障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至2012年,在全省筹资标准的基础上,市上每年为每位参合农民再增加补助10元,连续4年比全省统筹标准高出10元。2015年人均筹资标准达470元。近5年,全市累计筹集新农合基金35.72亿元,共为1160.59万人次补偿医疗费用31.51亿元,政策范围内补偿比稳定在75%。2015年,为2.77万贫困参合人口,提高5%、多报销住院费用649.44万元,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研究出台了公立医院综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积极探索收支两条线、人事分配制度、药品集中采购和零差率销售改革,推行全省公立医院“315”改革模式,逐步实现“四个分开”。全市18所公立医院全面推行了绩效工资制度,落实了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被确定为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后,市政府以2015年1号文件印发了《庆阳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落实8个方面31条具体任务。全市公立医院平均住院费用、门诊患者人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了209元、10.3元。5年来全市药品改革累计让利群众3.86亿元,有效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负担,医改成果转化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惠。
--公共卫生服务持续完善。从2010年起,在所有乡镇设立了科级建制的公共卫生办公室,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了公共卫生信息员。2014年,结合卫生计生部门机构整合,在乡镇设立了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整合基层卫生计生服务管理资源,发挥乡村计生服务管理人员熟悉村情民情的优势,开展公共卫生宣传服务和管理工作。全力抓好村级刷写健康文化墙、村民健康沙龙和中医适宜技术进农家活动,有效提高了群众保健意识和防病治病能力。
--计生政策项目全面落实。把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示范区建设纳入政府“十大惠民工程”范畴,围绕群众在优生优育、子女成才、家庭致富以及养老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建立了“惠一生”全程奖励服务政策体系,有力提升计生家庭发展能力。从2011年起,我市以“降龄扩面”的办法将国家奖励扶助政策的起始年龄从60岁提前到50岁,5年来投资1579.61万元,给21939人次每年发放720元奖励扶助金,直到与国家政策相衔接。近5年,中央下达我市计划生育专项补助6类2140万元,地方配套及自筹2249万元,全部落实到位,惠及计生家庭3.08万人次。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取公开招考、签约招聘等方式,5年来为市、县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招聘本科以上大学生592人、为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所招录专业技术人员2736名。建立了卫生计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筹措专项经费,将全科、产科医生培训列入市列为民办实事项目,培训全科、产科医生540名,选派省内外进修3200多人次。全面推行跟师带教制度,开展定人员、定期限、定目标、定任务的“四定”进修培训,累计培训各类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1.12万人次,全科医生数由2010年的0.38/万人提高到2015年1.99/万人,增加330人。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全系统将继续把卫生计生健康扶贫作为工作的主攻点和突破点,牢固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健康庆阳建设,为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美好新庆阳提供坚实的卫生保障、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