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庆阳市政府

县区政府

市直部门

  • 手机版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专区
今天是: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新闻动态

遵从自己内心的罗盘

来源:摘自《医者》 作者:宋兵 发布时间:2016-11-09 15:18:11 浏览次数: 【字体:

价值,总会回归到它应有的地方,每个人的选择,最终汇成的就是未来的现实,重建医患信任,总有一方得先伸出手来。
--题记
春夏之交,医疗界只闻悲声
先是魏则西,然后是沸沸扬扬地偷肾,再然后是惨绝人寰的陈仲伟主任遇害,重庆、江西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每每点开朋友圈,都会看见一片黑色的心情。用黑丝带作为社交网络上的个人头像,同道们表达哀思和不满。
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但我想说点别的。
医患关系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
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谁也离不开医生。人出生时,见到的第一个人是医生;人临终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也是医生。从理论上说,医患关系是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医生和患者,唇齿相依,难舍难分,堪称生死之父、患难之交。
自古以来,医生一直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然而,随着公立医院被推向市场,医患之间的浓情日渐稀释。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医疗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供需不平衡,从供需关系上看,供给资源不足,资源使用不均衡,资源利用效率底下,而需求又在持续增长。这直接的表现为医患矛盾,从矛盾的现状看,大多数纠纷并不是由于医疗技术差错与医疗质量事故而引起的,更多的是由于一些社会心理因素所致,如医患双方角色认知的偏差、患者对诊疗的不合理期望、医患双方对医患纠纷的归因偏差等。
美国社会学家科塞提出的社会安全阀理论认为,社会应提供排泄敌对和进攻性情绪的制度。
遗憾的是,在我国,由于这一“阀门”的缺位,使得医生不幸成为各部门利益博弈的牺牲品,成为政府部门推卸责任、推到社会面前的挡箭牌,更成为底层人士对社会长期不满,发泄怨气、戾气的替罪羊。
特别是近十年来,医生的公众形象遭到严重损害,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不断出现病人和家属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事件对整个医疗行业都是深深的伤害。这个现象已经对青年的择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报考医学院的学生人数下降,包括医学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都出现报考人数和考生素质的滑坡。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将对中国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一个社会,医生无法从外部制度及行医环境中得到足够的尊重,无法真正成为一门重要而又含金量高的职业,这是一场灾难。意味着很多缺少医疗资源的地区,很多孤立无援的生命失去了他们原本可以得到的更好对待。
将自己“塑造”成真正的外科医生
感喟之余,犹记得白衣蕴含着我对这个职业所有的理想和向往。
“以天使之心悬壶济世,以善良之本立身于世”。这是诸多同道初始从医的人生信条。从一开始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时候,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未来将要面对什么。救死扶伤的我们的天职,也就注定了医生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职业。
在视医学为高尚的事业,医者应具备美好的品性方面,中贤西哲心意相通。中国传统医学很大程度上说是人文主导型医学,讲究“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所以希波克拉底才会说“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
有的人,选择赋予作品生命;有的人,愿意让生命重拾灵魂,一双手创造了无数人新的希望--这是医生。我的同事们精益求精、专注耐心、一丝不苟、坚持不懈,双手撑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多年的医者生涯,是每一个疲惫的晨起,每一个晚归的寒夜。用心尽力,无暇他顾,更让我越来越多体会到,帮助每一名病人的过程就是积德的过程,是为自己,为科室,为医院,为医疗事业积德,更是为人类的健康积德。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真心地热爱病人、热爱医学事业,医术才能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每天都面临着生老病死,该对生命做出怎样的选择?竭尽全力还是尽力而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职责尺度。
郎景和曾说:“作为一个外科医生,我们的确已经很忙了。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信息爆炸、技术发展、社会与民众需求、来自舆论的压力等等,都是我们必须谦逊谨慎、兢兢业业地去学习和工作。当我们有了丰厚的哲学与人文底蕴的时候,我们便会有一种升华的感觉。这时,再追寻与反思医学或外科的目的,则不难理解,治疗(包括手术)显然不总是意味着治疗某种疾病,而是帮助患者恢复个人的精神心理与生理身体的完整性;医患关系中,也不意味着我们只注重疾病过程,更应该考虑病人的体验和意愿。如是,我们才能将自己塑造成为真正的外科医生。”
正因为笃信着医学的神圣,仰慕着大家的风范,我才一次次重燃起对“救死扶伤”四个字的信念梦想。
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
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这是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多年后,在遥远的东方颜福庆做出了回应。“学医的目的,有许多人以为能多赚钱,我想他跑错路了。因为做一名真实的医生,是赚不到钱的;除非用不正当的方法,当然例外。要赚钱,还是学别的,比较可以多赚钱。若然有人因为喜欢科学而学医,那我想也不是最好的目的;因为科学不是全能福人的,而医生是福人的职业。若然有人拿服务人类,为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这才是最好的。取这种目的的人,才是人类的服务者”
1931年3月6日,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颜福庆应邀给沪江大学医学生作《现代医学教育的局势》演讲,最后他想与学生谈谈“学医的目的”,于是有了上面这段医学人生的感悟。
近日读北京大学医学部王一方教授撰文《当遭遇“激流期”,如何坚守学医初心》,当中观点亦与上述感悟在星空中遥遥呼应。他谈到:“每一位年轻的医生都应该认真地问问自己,当初,我们为何选择医学?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医生?未来,我们有怎样的职业前景?作为终日帮助患者直面病痛、穿越苦难的医者,当我们自己面对挫折、遭受苦痛的时候,我们还愿意为坚守初心再打拼一程吗?想明白了,心里也许会好受些”。
没有经历过这条道路的人,根本不知道沿途的美好风光和挑战险峰的刺激。我不曾忘记初入医学殿堂被前辈缜密临床思维震撼到的那一刻,众多为医学倾倒的瞬间。
于是鼓励自己,不可以成为工作环境的奴隶,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总有很多行医环境下是安全的、温暖的、美好的,而我们也可以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
如果世界不是我们期望的那样,让我们努力把它变成我们期望的模样。价值,总会回归到它应有的地方,每个人的选择,最终汇成的就是未来的现实,重建医患信任,总有一方得先伸出手来。
勿忘初心,真正在遵从自己内心的罗盘,同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