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卫计委坚持五个引领搭建五+帮扶新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市卫计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双联行动决策部署,以“党建引领、产业引领、民生引领、创新引领、责任引领”为抓手,开创了“五+”结对帮扶新模式,奋力助推帮扶村脱贫攻坚奔小康。
一、坚持党建引领,开创“党建+扶贫”新模式
一是突出党组织政治引领。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中,市卫计委把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中央扶贫政策,践行省、市扶贫战略部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上级党委扶贫政策学在心、学进脑、践在行,引导广大党员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中认真落实责任,打造基层互助体,促进抱团发展、携手脱贫。二是突出党员示范带头。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结对帮扶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始终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精神状态,想在前、走在前、冲在前、干在前。截至目前,共派驻干部13批24人次,驻村时间达到400天以上。驻村干部分批次进村入户,察实情、听民声、解难题,深入宣讲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全省脱贫致富、双联行动等各类会议精神,群众思富、思变、思进的信心明显增强。
二、坚持产业引领,开创“大数据+扶贫”新模式
一是大数据+产业帮扶。按照“村级有一个主导产业、农户有一个致富门路、农民有一项致富技能”的思路,重点培育壮大种植、养殖、劳务三个主导产业,为红崖洼村先后筹资建成了95个蔬菜大棚。据估算,每个大棚每年可给群众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协调栽植了核桃、黄花菜、地膜玉米,增加农民收入。为郝东掌村协调种植黄花菜千余亩,成立了环县众鑫源种植专业合作社,配备专门负责人,从选苗、技术培训等各方面进行全程指导,鼓励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开发建设。二是大数据+技能培训。着眼于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能力,结合贫困群众的知识层次和技能水平,组织开展大数据农村电商、农村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
三、坚持民生引领,开创“民生+扶贫”新模式
一是开展助学活动。积极协调庆阳一中、志愿者协会在环县耿湾乡举办了助学物资捐赠活动,通过多方筹措,募捐到六千余元,为贫困家庭的学生购买了学习用品、体育器材、课外书籍、生活物资等。通过爱心助学的形式,助力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学生度过学习和生活难关。二是开展义诊活动。组织医疗单位的专家开展义诊活动,免费发放药品,让群众不出村就能接受免费的健康检查和医疗服务。实施贫困人口健康服务管理工程,为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的开健康处方,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干预,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组织开展了“韩红爱心.百人援甘”和“甘肃庆阳环县光明行”等公益活动,协调北京同仁医院等全国各大医院专家先后为200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免除费用近百万元。
四、坚持创新引领,开创“创新+扶贫”新模式
一是创新模式帮扶。通过送温暖、送慰问品、办实事的传统输血模式开展结对帮扶,又采取送观念、送政策、送技能、送信息、送岗位、送点子等新型造血模式开展结对帮扶,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了扶贫难题,全力引领贫困村、贫困户通过自身造血生肌,走上脱贫发展的致富路。二是积极帮办实事。从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从群众最直接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兴办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为红崖洼村筹资整修了村口到南梁沟7.1公里砂砾路、红崖洼2.5公里沙砾路、梁城子南塬6公里砂砾路;争取建设部门,为村里下拨5万元路政建设经费。为郝东掌村筹资8万元帮助新建了村卫生室;协调建成了占地3.5亩的村民文化广场,配备体育健身器材13套,标准化篮球场地一处;依托村小学,建成该村首座幼儿园,共八间校舍,配备幼儿教师4名,已正式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该村学前教育缺失的难题;积极筹资对该村至211国道榆树槽段一条9.5公里乡间土路进行了拓宽并铺设砂砾硬化。另外,在交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虎家沟至许家掌通村油路已完工投入使用。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五、坚持责任引领,开创“责任+扶贫”新模式
一是层层加压落实责任。委机关成立了双联行动领导小组,专题召开会议,传达上级精神,听取工作汇报,研究推进措施,对阶段性重点工作专题安排部署,确保了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委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每年定期抽出时间到村上走访调研,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为帮扶村的发展把脉导航、排忧解难。委机关联户干部与帮联对象全部进行了对接,召开帮扶工作座谈会,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和意愿诉求,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把双联行动同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紧盯目标任务、资金项目、群众需求等重点,在助推群众脱贫致富方面积极作为,扎实推进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融合联动发展。二是不断加强村班子建设。为红崖洼村筹措30万元帮助村部整体搬迁,目前,已动工修建村部广场。为郝东掌村协调110万元新建了村部,捐助了爱心扶贫集装箱1个。积极开展帮扶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指导村党支部、村委会健全党建工作制度,规范了重要事项决策程序,指导开展了一事一议、村务公开、典型评选、道德评议等工作,选派1名年轻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队长,加强了村级班子力量,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班子结构,较好地发挥了阵地堡垒作用。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